一年来,粮食市场化改革成效斐然,粮食购销中高产量、高进口量和高库存量的“老三高”压力明显趋缓,同时高效运力需求、高额资金需求、高品质粮食需求加大的“新三高”挑战凸显
由于收储政策、国内外粮价变化等多种复杂原因,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粮食供销一直面临高产量、高进口量和高库存量“三高”并存的严峻形势和复杂局面。日前,《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调研发现,随着2016年以来我国粮食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尤其是购销市场对此次改革认同感逐渐增强,粮食市场“三高”困局对于我国粮食安全的压力开始持续减弱。
本刊记者调查了解到,在经历了2016年玉米价格大幅下降后,2017年东北玉米市场整体上扬,不少地区玉米价格每吨同比上涨100多元。这一方面是因为玉米深加工能力增强,需求扩大;另一方面是种植面积减小,有效供给减少,供求关系变化推动玉米价格回暖。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玉米价格回暖正体现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玉米市场化改革之初的悲观情绪。这对未来可能进行的全面粮食市场化改革带来启示。水稻、小麦等口粮收购政策改革也将会经历一些阵痛,但最终会走上良性的市场轨道。
与此同时,本刊记者也发现,粮食购销中对高效运力需求、高额资金需求、高品质粮食需求加大,“新三高”的挑战开始凸现,逐渐回归市场理性的粮食购销又遭遇“幸福的烦恼”。
“老三高”压力减弱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了我国2017年粮食总产量为61791万吨,虽然比2016年增加166万吨、增长0.3%,但仍低于2015年的历史高点。从品种结构看,谷物总量连续两年减少。有专家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这和我国优化种植结构有很大关系。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首席统计师侯锐此前解读粮食生产情况时介绍,2017年我国在主要口粮作物稻谷、小麦播种面积保持基本稳定的基础上,调减库存较多的玉米种植,特别是在玉米非优势产区“镰刀弯”地区大幅度调减玉米播种面积,实行“粮改饲”、“粮改豆”,增加杂粮和豆类的播种面积,扩大花生、中草药材等非粮作物面积,农业种植结构更加优化。
统计显示,2017年我国谷物播种面积减少2196万亩。其中,玉米比上年减少1984万亩。这一调整的最大推动因素就是玉米市场化改革。
“市场化改革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不能再走老路了。”黑龙江省富裕县长兴现代农机合作社负责人贺敬明认为,市场化是大趋势,不能再有“兜底”幻想了,必须加快调结构。这个合作社近两年玉米种植面积下降90%,通过调结构转方式及开拓电商市场,2017年收益增加到320万元左右。随着粮食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很多像贺敬明一样的种粮大户摆脱了最初的观望心态。
玉米市场化改革使企业加工成本降低、收入增加。许多玉米深加工企业重振市场信心。“九游会J9·[中国]官方网站-真人游戏第一品牌现在不再观望,就是铆足劲儿干。”黑龙江成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经理王成波说,公司产品以各类氨基酸为主,改革后玉米收购成本每吨下降350元左右,基本和国际价格差不多。这大大提高了企业产品的全球竞争力,充分释放了精深加工能力,企业经营效益明显改善。
本刊记者调查了解到,随着玉米深加工企业加工能力激活,玉米库存消耗随之加快。有统计显示,2017年5月至10月中旬,全国累计销售库存玉米1000亿斤以上。
我国东北粮食主产区玉米深加工能力在逐步提高。2017年9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实施方案》。专家认为,在玉米阶段性过剩的大背景下,发展以玉米等为原料的生物燃料乙醇,有利于进一步加快玉米库存消化。
随着玉米市场化改革后国内玉米价格走低,国内外玉米价差逐渐减小,进口玉米低价优势已经不明显,进口量开始减少。海关总署统计,2017年1月至9月期间我国玉米进口总量为228万吨,同比减少24%左右。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从当前粮食领域的变化看,我国粮食高产量、高进口量和高库存量这“三高”压力开始缓解。而且,粮食部门分析,受2017年以来非优势产区玉米种植面积继续调减,进口减少,深加工及饲料产业回暖等多重因素作用,预计2017年全国新季玉米总体产不足需,仍要通过“挖库存”来补充。
“新三高”压力增大
与此同时,《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发现,粮食购销中对高效运力需求、高额资金需求、高品质粮食需求加大,正在形成新阶段粮食市场的“新三高”挑战。
第一高:贸易比以前顺畅了,但面临高效的运力需求。玉米市场化改革后,东北地区进国储库的粮食少了,外运的粮食增多,这与东北粮食产区到南方粮食销区的铁路运输紧张成为突出矛盾。
11月中旬,黑龙江省龙江县粮食部门工作人员向本刊记者表示,龙江县是玉米大县,2017年商品量为150万吨。“每天请车需求有1000多车皮,发运粮食的需求7万多吨,但实际每天装30多车皮,只能发2000多吨,相当于‘百里争三’。”
东北粮食运力紧张的原因较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铁路运输“煤粮争嘴”。由于“冬煤夏运”未能完全实现,冬季黑龙江省铁路运力仍然较为紧张。加上大米、大豆和淀粉等产品外运也相互“争嘴”,“运输难”问题愈发显现。
产区加工能力有限也是加剧外运难的重要原因。龙江县粮食部门工作人员介绍,龙江县有“中粮”这样的大型加工企业,但每年只能加工50万吨玉米,仍有100万吨需要外运。
第二高:流通比以前有活力了,但面临高额的资金需求。随着粮食购销市场进一步活跃,贸易量增长,购销主体收购资金需求随之增大。虽然很多地区采取措施拓宽融资渠道,但一些小型和民营贸易企业资金短缺问题仍然广泛存在。
“资金还是最大难题。”在富裕县德丰经贸有限公司,刚一见面负责人崔吉成就向本刊记者倒“苦水”:企业贸易恢复后,年收购量在15万吨左右,但公司靠固定资产作抵押只能贷款70万元,这对于动辄需要的千万资金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为解决资金难题,有企业用赊粮方式渡过难关,缓交农民卖粮款。
本刊记者了解到,黑龙江已采取多种措施保障收购资金。农发行黑龙江分行为水稻最低价收购准备600亿元贷款额度,为中央储备稻谷轮换投放贷款15亿元。这个省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支持收购品种范围从玉米扩大到稻谷和大豆。但由于市场化收购资金需求量大,一些小企业、民营企业仍然存在资金筹措难题。
第三高:收购主体增多了,但面临高品质粮食需求。东北不少地区主栽的水稻品种是圆粒水稻。一些种稻大户介绍,圆粒水稻产量相对高,口感相对差些,市场竞争力不高。
“我现在感受到危机了。”在黑龙江省富裕县旭日升合作社的一间办公室里,理事长阮敬虎对本刊记者说,随着优质农产品的需求逐步增加,自己种的圆粒水稻的短板慢慢暴露出来。
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东北一些地区稻米2017年市场化购销难度相对较大,主要原因就是这些地区普通圆粒稻米销售数量大、市场竞争力较弱。“稻米总量大、品种结构性矛盾突出,稻米市场购销格局将持续呈现分化态势。”东北某省粮食部门有关负责人说,2017年这个省水稻购销将继续呈现优质稻米市场化购销活跃、价格有所上升,普通圆粒稻米市场化销售难的局面。
统筹考虑长远规划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翁鸣、嫩江县农业局局长顾孝春等专家和基层干部认为,我国粮食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但改革过程中的局地运输、资金和优质农产品供应等问题,也是不能忽视的客观事实,这些反映了改革的复杂性和敏感性,需要多措并举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
一些基层干部与专家认为,应从当前和长远两个维度,通过扩充公路绿色通道、引导商业银行拓宽融资渠道、优化稻米生产和玉米加工布局等具体而有效的措施,解决粮食购销中的“新三高”挑战。
对于运输问题,专家认为当前可在东北区域实行区域联动的粮食运输公路“绿色通道”措施,缓解粮食产区粮食外运难题。黑龙江已经实行外销玉米整车运输减免高速通行费,建议将这一政策扩大到整个东北地区,开辟东北远端运输末梢到东北各港口的粮食绿色通道,分担铁路压力。
长远看,需加快推进东北地区“冬煤夏运”,减少冬季“煤粮争嘴”,并优化粮食深加工企业在粮食主产区的布局,增加粮食就地转化率。
针对一些企业粮食购销周转资金缺口较大问题,专家建议加快完善抵押和担保体系,拓宽粮食购销企业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适当降低贷款门槛,优化流程、简化手续,保障购销主体资金及时有效供应。同时,可以引导银行通过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解决粮食企业资金问题。提高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的财政出资比例,能够增强基金抗风险能力,调动企业和银行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扩大这一基金使用效果。
此外,应当采取措施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加快东北高寒地区优质水稻种子研发,优化水稻种植区域布局。通过科研立项、奖励补助等加快高寒地区优质粮食品种研发,让农业科研走在粮食市场化改革前。按市场需求发展稻米产业,重点破解部分地区普通圆粒水稻品质不优问题。
对于一些地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弱的问题,可加大“专精特”粮食品种生产和市场营销力度,引导企业发展专品种种植、专品种收储、专品种加工、专品牌销售等经营模式,强化开展私人订制、全产业链可视化营销等措施,满足消费者的 个性化需求。(管建涛 杨喆)